對美競爭的時代:中國的「日本戰略」如何影響國運?

對美競爭的時代:中國的「日本戰略」如何影響國運?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近期,國際地緣政治變局不斷加速,俄烏衝突持續,中東亂局不斷擴大,美國校園抗爭驟起……世界亂局亦波及遠東——中國和日本,該地區兩個最重要的國家正在歷經各自國家的關鍵時刻。

日本在30多年的泡沫經濟坡面後遺症的折磨下,發展擴張的動能不斷萎縮,但國民社會去平穩紮實的定格在發達國家的水平中,儘管這一水平與美國等最先進的發達國家還有差距。近期,日本政府似乎加速了經濟政策,在被暗殺的安倍晉三首相做出的十年以安倍經濟學為基礎的鋪墊,通過不斷日元貶值以及利用國際輸入通脹等經濟因素和地緣政治劇烈變化帶來的有利因素,希望擺脱其數十年來的通貨緊縮狀態,步入「新時代」的「突圍之戰」

而中國,儘管在過去10年中經濟增長不斷放緩,但這並不表示北京失去了對經濟的掌控能力。相反,有跡象表明,北京正在對過去數十年間野蠻發展實現經濟增長的模式進行一場大規模的修正,而西方世界看到的中國今天的「蕭條」其實是其主動放棄野蠻不可持續增長模式後的「陣痛期」。這場深度的利益調整能否成功是中國能否將改革推進下去,創造出新的數十年的繁榮的關鍵。在這樣的背景下,外界也普遍認為,由習近平強力領導的這場改革,其本質是中國補完鄧小平路線中的「關鍵缺失」,並突破美國世紀霸權的遏制封鎖,實現國家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真正復興的一場世紀「終極戰役」。

圖為2016年9日,習近平(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在杭州的G20峰會上會面。(Getty)

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頁的中日關係史是一部充滿了民族仇恨,戰火硝煙的血淚史。21世紀進入20年代,中國如何制定針對其東亞鄰居的戰略關係,又或將關乎中國接下來的百年國運……

地緣博弈 中日宿命

可以認為,時下,1945年二戰結束後形成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已經隨着中國在21世紀初的崛起被初步打破。國際利益和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深度調整成為目前國際政治的「主旋律」。在東亞地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的幾十年間,在戰後廢墟上起飛的日本一直是東亞地緣政治的領銜者,儘管政治上從屬於美國,華盛頓多年來也始終樂見自己在東亞地區最重要的盟友可以在地區地緣政治中發揮主導作用。因此,戰後的日本政府在地區事務中以美國政策同步的同時,也側重展現日本獨特的影響。在對華問題上,日本政府事實上利用「民間交流」的形式,在西方陣營中較早與中國進行接觸,也為當時西方,特別是美國與中國進行接觸創建了一種方式和渠道。

而中日在上世紀70年代邦交正常化以後,日本國內甚至掀起了「日中友好國民運動」。在對華關係中主動中,早已超過「宗主」美國。而彼時,日本對華迅速接近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是落在經濟上,文革後期的中國與處於高速增長期,已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日本在經濟實力上差距巨大,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早期的中國對於發達的日本來說,是巨大的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供應地和尚未開發的潛力巨大的市場。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2023年11月26日與韓國外長朴振、日本外相上川陽子一同在在韓國釜山,在當地出席第10次中日韓外長會。(中國外交部)

可以看出,成為日本國內熱絡的對華政治氛圍背後的驅動力之一的是希望與中國在經濟開發領域合作的巨大需求。而當時經濟窘迫的中國政府也順應了日本的願望,形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後的中日第一次地緣政治「博弈」,而這次「博弈」的明顯特徵是以日本為主導的,中國處於「從屬」。尤其在領土領海和歷史問題上,鄧小平路線下的中國政府在面對與日本的分歧時更多選擇擱置爭議,避免和不升級衝突對抗的策略,由此中日兩國迎來了僅有一次的「蜜月期」,並且在日本天皇訪問北京後兩國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進入21世紀後,尤其中日之間在GDP總量上發生逆轉之後,中日博弈出現了一些變化。這一次,已經在泡沫經濟破滅帶來的通縮中痛苦掙扎了多年的日本在面對一個年增長率接近10%是高速成長的中國時,在這一輪地緣政治博弈中表現出了「力不從心」。釣魚島撞船事件和國有化讓中日兩國在該海域的爭奪變得空前激烈,而中國一改改開初期擱置爭議,避免不升級衝突對抗的對日策略,通過實力不斷增長的海上行政執法部門船艦的常態化巡視,製造既成事實,根本上動搖了日本方面多年來對這一爭議海域島嶼的單一管轄。不僅在釣魚島海域,在油氣資源開發爭奪激烈的東海區域,中國也憑藉強大的基建能力在海上建立起油氣鑽井平台,引發日本政府的抗議。而這些現象歸總可以認為中日地緣政治博弈的局面出現了翻轉,伴隨中日兩國國力差距逐漸拉大,日本事實上陷入被動。

中國海警編隊在釣魚島領海巡航。(「釣魚島─中國的固有領土」網站)

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成為地緣政治關係大的歷史轉折點,可以認為從中美建交以來的美國擁抱熊貓政策走向終結。中日之間的地緣博弈也隨着中美關係出現的實質性的變化進入了新的階段。中日關係事實上也受到了美國政策變化的一系列影響。特朗普政府的孤立主義傾向使得當時的安倍政府不得不採取接近中國的策略,這實質上也給中國的對日外交帶來了基於,兩國關係緩和明顯,安倍晉三與習近平的多次會面奠定了雙邊關係的新的基調,並達成了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日關係的共識,日本方面邀請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儘管由於新冠疫情爆發最終未能實現,但從中可以看到中日關係在美國影響下的一系列變化。而隨後疫情時期,伴隨中美競爭對抗的大勢漸成,中日關係再度冷卻,日本政府呼應美國。兩國最終未能逃脱地緣政治博弈對抗的宿命。

對日戰略 關乎國運

近代以來,對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影響最大的國家並非鴉片戰爭中打敗清王朝的大英帝國,而是中國的近鄰日本。在中國數次幾乎邁進近代國家大門的前夕,日本用甲午戰爭,全面侵華戰爭,兩場大規模戰爭徹底中斷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今天北京打出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國家民族復興旗號的當下,日本因素將對這一願景實現產生怎樣的影響,不容小覷。

首先,可以看到,中美競爭開始後,日本政府全面強化了以美日同盟為「基軸」的內外戰略。經貿領域,日本政府不僅在中美競爭最激烈的半導體領域配合美國對華實施了出口限領,更在國內推出了經濟安保的議程,明顯針對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4月10日在華盛頓白宮舉行峰會並召開聯合記者會。(Reuters)

軍事領域,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4月訪美,兩國首腦會後發表的共同聲明明確指出加強日本自衛隊與駐日美軍的合作,並點名批評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單方面改變現狀」,明確提出尖閣列島(中國名:釣魚島)屬於規定美國對日防衛義務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第5條的適用對象。同時,在作為美國、英國和澳洲安保框架「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的第二支柱的先進能力領域,考慮與日本進行合作。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宣佈,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將在近期訪問歐洲三國,從習近平訪問軌跡來看,匈牙利,塞爾維亞甚至法國都是歐洲內部的「問題製造者」,至少這是從美國領導的西方國家同盟關係的角度來看是這樣的。顯然中方這一安排的目的,就是利用三國的「不同看法」,拖住不斷向美國靠攏的歐洲。同時,也能看到,在接近日本的外交受阻的情況下,北京對岸田政府已不抱多大希望。習近平此次訪問歐洲拉住歐洲的同時,也能隱約看出中國「敲打」日本的外交意圖。

同時,近期頻繁出現的沖繩話題,也引發了日本國內警惕——中國是否在利用沖繩問題製造話題,或者真的在策動一場沖繩獨立的「全民公投」,儘管沒有直接證據,這一問題已經開始在中日關係中產生微妙的影響。

習近平2024年5月7日上午乘坐專機抵達法國西南部塔布,馬克龍在場迎接(Pool via REUTERS)

與此同時,可以看到就再5月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開啟了外訪之旅,而這次外訪被日本媒體稱為「急行軍」,岸田的飛行時間將累計達到54個小時,僅在飛機上就要住上兩宿。日本媒體認為,岸田此次對法國和南美兩國,其根本指向是中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也將訪問法國,這也給了外界更多的猜想空間。

而中國國內政治也處於關鍵時刻。近期,中國官方終於公布了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日期,這一姍姍來遲的會議也讓輿論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解讀。但在當前中國經濟嚴峻形勢下,毫無疑問的是,中國都不可能不考慮作為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經濟影響頗為深遠的日本的作用。作為美國盟友和中國天然近鄰的日本,北京如能用好日本「這張牌」,制定一個符合新時代需要「對日戰略」,化「日本阻力」為「日本動力」,無疑將會助力中國擺脱當前對美競爭中面臨的各種內外困境,開啟鄧小平以來的第二個關乎國運的戰略機遇期,實現中共「兩個百年目標」中的第二個一百年目標的願景。這也將成為考驗今天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最高決策層政治智慧的關鍵時刻。

撰文:劉海鳴 九州大學大學院地球統合社會科學府在讀院生